2016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于9月20日在宁夏银川市成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殷瑞钰在会上作了关于智能化钢厂的主题报告。
殷瑞钰指出,由于企业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不同,智能制造会有不同模式,初步看来可以分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钢铁厂属于流程型,其智能化远高于自动化和通讯技术,智能化不同于单元装置的自动化加通讯技术,更不是在个别工序/装置加个机器人就算智能化。钢厂的智能化就是要使不同工序/装置之间的横向集成性和原子/分子-装置/场域-制造流程/工厂等不同层次上的纵向集成性,通过网络化构建和程序化安排,协同运行,并与市场/资金信息、环境/法律信息、生态/社会信息结合起来,在一定规则的指引下,构成一个包括设计、订单、计划、生产、销售、服务在内的智能化动态运行系统,包括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经营、智能化服务等内涵。在钢厂,物质流是制造过程中被加工的主体,是主要物质产品的加工实现过程;能量流是制造加工过程中驱动力、化学反应介质、热介质等角色扮演者;信息流则是物质流行为、能量流行为和外界环境信息的反映以及人为调控信息的总和。现代钢厂智能化是整个生产流程整体性的智能化,应该实时地控制、协调整个企业活动,预测预报可能遇到的“前景”,并及时作出因应的对策。因此钢铁制造流程的智能化有赖于铁素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集成优化以及它们相应的流程网络和运行程序的协同优化。这样通过作为硬件的“物理系统”与作为软件的数字化系统相互嵌入并融合,才能易于实现钢厂的智能化。所以,钢厂智能化必须是在跨学科通力合作下来实施的。殷瑞钰还强调,钢厂智能化要与工业 4.0、数字物理系统的概念对接,同时不可盲目搬用其他类型制造的某些概念和方法,也要防止以简单模仿的方式来推进钢厂智能化。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华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转型发展形势下转炉炼钢科技进步”的报告。王新华结合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时期需重点关注的转炉炼钢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王新华认为,较低底吹搅拌强度的复吹转炉应将底吹元件减少至4-5支,并采取根据钢水碳氧积对底吹元件动态维护等措施,提高搅拌效果,生产低碳和超低碳钢。王新华指出,随着钢铁工业去产能逐步深入,会有相当数量的转炉富余、闲置,有条件的钢厂应利用其进行铁水脱磷预处理,采用“脱磷转炉” “脱碳转炉”先进炼钢工艺;应加强转炉炉气分析吹炼控制技术研发,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炉气分析控制系统,最终由其承担转炉冶炼控制任务;国外先进钢铁公司开发的转炉全自动出钢技术,将转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高到新水平,国内高水平钢厂应尽快采用此项新技术。 (邹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