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靳伟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摘登如下。
2017年,钢铁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取得突出成效。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优质产能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有利,全行业努力实现脱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钢铁行业运行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2017年,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部际联席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工作。全年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彻底取缔“地条钢”工作落实到位。通过两年来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有效缓解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化解过剩产能和清除“地条钢”行动,不仅使我国合规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同时也为全球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成果惠及全球钢铁产业,受到了全球钢铁业界的好评。
钢材消费好于预期,市场需求有所增长。2017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高于上年同期的6.7%,预计全年GDP增速也将高于上年,这是自2011年GDP增速持续下滑以来的首次回升。特别是房地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高水平,促进了钢材市场需求有所增长,钢材消费整体情况好于预期。
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优质产能得到发挥。前11个月,全国共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为6.56亿吨、7.65亿吨和9.73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32%、5.74%和1.1%。其中会员企业生产生铁、粗钢、钢材同比分别增长2.99%、7.86%和7.3%,增幅高于全国增幅。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了过剩、违规与落后产能,使合规优质产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废钢铁资源流向合规钢铁企业。前11个月,炼钢消耗废钢铁总量达1.3亿吨,同比增加5000万吨。
市场环境明显改善,钢材价格合理回升。通过两年来化解过剩产能总量超过1.15亿吨,彻底清除“地条钢”,以及通过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基本改变了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公平的市场定价体系得以恢复,钢材价格呈现了合理回升的发展态势。12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121.8点,同比上涨了22.4%。
钢材出口数量减少,出口结构有所优化。前11个月出口钢材6983万吨,同比减少3085万吨,下降30.64%,但是出口金额同比仅下降0.5%,钢材出口均价同比上涨43.5%。出口产品中棒线材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板材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冷轧板卷出口量增长12.52%,不锈钢出口量增长1.9%。高端产品出口占比明显上升,钢材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明显好转。前11个月,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35万亿元,同比增长35.05%;实现利税2678亿元,同比增加1678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578亿元,同比增加1232亿元;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7%,同比提高3.23个百分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环保投入持续加大,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钢铁行业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保水平,保证了节能减排指标持续改善,前11个月会员企业在粗钢产量增长7.86%的情况下,总能耗仅增长4.78%,吨钢综合能耗和可比能耗分别下降2.35%和4.17%,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3.7%,外排二氧化硫下降1.72%,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下降1.99%,悬浮物下降9.44%,挥发酚下降8.66%。
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困扰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未解决。“去产能”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地条钢”死灰复燃、违法违规和一哄而起建设电炉等极有可能吞噬“去产能”成果;产能结构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化解扁平材过剩产能仍需细化推进;行业资产负债率仍偏高,流动比、速动比仍偏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去杠杆工作仍需加快步伐;全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是好转的基础还有待夯实,继续保持良好效益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与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今年行业面临的形势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国家、人民和社会对发展质量、供给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对钢铁产品质量、寿命、安全、环保、实用性的更高要求,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把努力提升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党中央已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钢铁行业现在已经处在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跟上时代要求,抓住机遇,努力提升钢铁供给质量成为全行业的迫切任务。全行业要把提升供给质量、供给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特别要把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紧盯下游高端用钢的需求,充分发挥行业产学研联合攻关的优势,要在努力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钢铁行业的力量。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努力形成能够满足高质量生产的产业大军。
第二,坚持效益优先,把促进企业、行业持续实现良好效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自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通过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取缔“地条钢”,使市场环境明显改善,行业运行稳中向好,企业效益明显增加。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钢铁行业效益好转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真正巩固已有的成果,促进企业、行业持续实现良好效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钢铁行业脱困发展目标,落实十九大提出效益优先的要求,今后必然将主要依靠行业、企业的自身努力。从现实情况看,促进企业、行业实现良好效益困难依然很多,有些问题解决的难度也很大,这些都需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逐步解决。全行业要紧紧抓住行业效益好转的有利时机,着重解决影响企业效益的遗留问题,轻装上阵,努力提升盈利能力、盈利水平,为促进企业、行业实现持续良好效益而努力。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用创新促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围绕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钢铁制造深度融合,开启钢铁工业智能制造新篇章;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发展协同创新新模式,构建持续创新能力;要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要瞄准下游产业不断提高的产品需求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为打好蓝天保卫战作出新贡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企业作为主体,要大力推进绿色制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贡献。城市钢厂要充分利用行业特点,发挥社会资源消纳功能,为城市提供社会化服务,与城市和谐共融发展。
准确把握2018年行业面临的形势,对于我们结合行业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行业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十分重要。
从国际情况看,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欧元区、亚洲新兴国家、欧洲新兴国家的增速预测值普遍上调,但复苏尚未完成,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增加贸易壁垒的倾向不容忽视,将对今年钢材出口带来不确定性,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会迅速减弱,“一带一路”建设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宏观经济环境仍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对下游行业调研的情况看,钢铁产品需求仍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步伐正进一步加快,对钢铁产品质量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高端需求仍有较好的增长潜力。
从行业情况看,两年来化解了超过1.15亿吨的产能,彻底清除了“地条钢”,使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对实现今年行业的平稳运行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市场需要,钢铁企业的产量仍有增长空间,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当前尤其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新一轮产能扩张的冲动。由于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改善,一些企业又萌生了产能扩张的冲动。另外,进口铁矿石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在供给持续增加,港存量屡创新高、废钢供应增加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基础。整体判断2018年钢铁供需能够保持基本平衡,铁矿石供大于求仍将持续。
2018年钢铁行业总体工作要求
2018年钢铁行业总体工作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坚持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去产能、去杠杆、稳运行、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开展工作,努力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