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永钢集团(以下简称:永钢)科创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张家港高新区。这个集钢铁技术开发、信息技术研发及焊接技术和材料研发于一体的创新载体,将承载着永钢升级壮大的“强心脏”,乘着高铁的东风,驶向更高更远的“目的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也是永钢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做精做优钢铁主业,是我们长期坚定不移的战略任务。把钢铁产业做到全行业第一方阵,在部分领域做到‘单打冠军’,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永钢党委书记、总裁吴毅表示。
自主创新“搭台子” 下好发展“先手棋”
“焊接试验室的部分仪器已采购到位,生产车间设备进入调试阶段,预计9月初可进入试生产。”在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熔接技术研究所,产线建设负责人陈亮介绍了熔接所的建设进度。
去年11月,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永钢集团等六方共建的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签约成立。“我国焊接研究起步较晚,先进焊接材料与技术始终处于追赶状态,焊接材料的发展也落后于基体材料的发展。”永钢副总裁张刘瑜称,研究所将聚焦解决目前焊接领域技术与智能制造方面瓶颈问题,填补国内高端焊接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空白,提升我国焊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为了更好地将熔接技术研究所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永钢决定投资5亿元,在张家港高新区高铁站前区域,建设永钢集团科创中心,构建焊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纳和培养高端焊接技术人才。同时,把集团旗下联峰钢铁研究所、恒创数字科技、永钢财智云等实体单元搬迁入驻,充分利用高新区高端要素集聚地的优势,将技术、平台、资本和市场相结合,在焊接领域打造龙头企业,为永钢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多年来,永钢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实践着自主创新,创建了一批多元化的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永钢集团技术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节约型高性能建筑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强度汽车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大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外国专家工作室等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永钢还与钢铁研究总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20余项产学研合作,累计获得科技奖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项,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
创新研发“金种子” 淬炼硬核竞争力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企业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就要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今年6月,永钢的七件发明专利,获得了金融机构一笔10亿元的发明专利权质押融资,创造了苏州市单次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历史新高。“这些专利包括细晶高强建筑用钢产品、绿色低碳产品、高强特种焊接材料等六件产品相关专利,以及一件核心工艺技术,都是永钢的核心专利。”张刘瑜说道。
“精”于质量把控,“专”于产品研发,“勤”于标准制定,“强”于成果保护。截至目前,永钢已拥有授权专利79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60件。“此次我们挑选了七件公司核心发明专利,一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好掌握专利的‘身价’,另一方面,让这一纸‘黄金’落地见效,反哺产品研发,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张刘瑜说。
创新为“翼”,助力企业高飞。近年来,永钢不断加强产品创新研发,特色产品令人瞩目。近三年,企业共计研发新产品233个,涵盖建筑、能源、交通领域用钢,自主开发的SA335 P91焊丝替代进口产品;自主研发的大规格切削非调质钢(规格Ф75-300mm)打破了我国之前不超过60mm规格的限制,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鉴于传统的钒氮合金体系原料成本高,在行业内率先采用低成本的Nb来建立新的合金化体系,生产的铌钒复合建筑用钢,获中信铌钢科技进步奖特等荣誉。
今年上半年,永钢开发的海上大兆瓦风电轴承用高镍42CrMo4-L进入批量使用阶段;开发的P91连铸圆坯通过了相关认证,成为国内第二家通过认证的钢厂;开发了Φ75-Φ140切削用非调钢全组距产品;开发的汽车用冷镦钢销量同比增长355%;10个新牌号优钢线材钢种、23个特钢钢种推向市场,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筑巢培育“好苗子” 汇聚发展“原动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此次校地企合作协议的签订,开启了校地、校企遥相呼应、互利发展的新篇章。”4月15日,张刘瑜代表永钢,与张家港市人社局、燕山大学签订校地企合作协议,为人才的交流培养创造了新平台。燕山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为永钢输送了大量专业匹配的优秀人才。
此次合作,将企业、学校与学生的三方需求进行了有效衔接,既为永钢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为学校提供了人才输送的通道,更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有效实现了校企与学生的多方共赢,营造了“以学促产、产学协同”的良好氛围。
“人才为本是永钢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吴毅指出,多年来,永钢始终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建设“永钢班”,培育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技艺精湛、具备创新品格、拥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人才;在多所院校设立“永钢奖学金”“永钢基金”,以奖助学,激励学子立志成才。
“十四五”期间,永钢将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人才集聚优势,依托上海、深圳、苏州等大城市平台,引进“头雁”领军型高端人才,充实到生产、管理、技术研发队伍,引领产业发展。
“‘十三五’末,永钢跨入千亿营收行列,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也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牢牢牵住创新‘牛鼻子’,赋能产业升级,将永钢打造成一家跨领域、跨区域,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吴毅表示。(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