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24日,“2023(第七届)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暨钢铁工业低碳标准与技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西宁市人民政府指导,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主办,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柏美迪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世界钢铁协会、河钢集团、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大会以“节能、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为积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场约200人参加会议,直播吸引近3万人次关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毛新平,青海省西宁市政府市委常委、副市长姜晓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王中毅,西钢股份常务副总经理苗红生等领导嘉宾参加会议。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秦松与院长助理付静分别主持上午与下午会议。
姜晓东副市长在欢迎辞中提到,近年来,西宁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以建设产业“四地”为抓手,加快推进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谋划布局氢能、新型储能、数字经济、5G 、高原特色生物科技等产业“新赛道”,加速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在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上,紧紧围绕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战略目标,建设以光伏制造为主的清洁能源制造产业,先后引进一批知名光伏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西宁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最具潜力和前景的地区。他表示,西宁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光伏制造、锂电储能及其细分领域,加速培育光伏制造、锂电储能产业集群,系统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以光伏制造、锂电储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集群,系统衔接下游光伏电站应用等市场,打造横向耦合升级、关联协同,纵向延伸发展、互为支撑的光伏制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集群。这既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各方寻求共建共赢的合作方向,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姜维副书记在致辞中提到,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占到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面对双碳任务,钢铁行业脱碳面临巨大压力,节能降碳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认真研究国家节能降碳系列文件,组织行业专家编制钢铁行业低碳愿景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提出极致能效是钢铁行业现阶段主要降碳路径,部署启动了极致能效工程与能效标杆三年行动。钢协依托“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计划,围绕“三清单两标准一数据系统”开展极致能效工作,推进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他指出,绿色发展铸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当前钢铁行业正在实施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推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目前钢协正组织行业力量,编制企业超低排放对标体系,组织高炉精脱硫等共性技术研发,形成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目录,减少行业下一阶段超低排放改造投入成本。最后他表示,钢铁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我国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优势产业之一。钢铁行业要坚定信心、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构建钢铁低碳竞争力作为重要引擎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要切实加大绿色低碳创新,坚定高质量超低排放改造决心,加强企业规范化运营管理,积极应用节能减污降碳技术,争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实践者。
毛新平院士在《钢铁工业碳中和的思考》报告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在绿色化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40年来,钢铁工业通过单体设备节能、工序节能及重大节能技术的普及,吨钢能耗降幅约为73%。在过去3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由3.87吨下降至1.89吨,降幅约为51%。但同时也要看到钢铁行业由于钢铁产能总量大、以高炉-转炉为主的流程结构、行业集中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碳排放量较高,从而面临减碳的巨大挑战。他认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低碳发展将构建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优化工艺流程结构、推动行业技术革命、促进行业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动多产业协同、协同促进环保治理。通过科学的技术路径选择和系统方案的实施,可以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的碳中和战略目标。他表示,再生钢铁原料将会成为我国钢铁主要原料,采用再生钢铁原料将是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他强调,再生钢铁原料的高质化利用是未来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加强再生钢铁原料在高值化利用过程中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
王中毅副主任通过《走在前,做表率,打造现代化高质量零碳工业园区》的报告,介绍了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体系、要素资源、营商环境和发展方向等。他表示,开发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持续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致力于建成“产业共生共荣、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近些年开发区不断推动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持续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下一步,开发区将围绕建设“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创新高地”目标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深入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升链、建链工程,为工业强基赋能,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他希望,借此机会与各界代表深入交流、合作共赢,共建美好西宁。
张龙强院长作题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新态势》的报告。他指出,目前全球钢铁产量已进入新一轮波动调整期,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风电光伏核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和汽车等下游用钢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绿色钢材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2023年国家又出台多项政策,继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实践应用;组织开展节能监察、诊断,积极落实能效提升和绿色能源消费;强化标准引领支撑作用,构建体系引导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面对新要求,他认为钢铁企业可通过能效提升、流程结构优化(采用全废钢电弧炉冶炼)、铁素资源保障、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沿技术突破(氢冶金工艺、CCUS)等近中远期路径,实现绿色钢材生产的减碳;通过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加强上下游跨产业合作,提高钢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降碳能力。他建议,近期行业企业重点落实极致能效工程,力争30%以上产能达标杆,实现降本增效;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形成“绿钢”或低碳排放钢标准规范,达成“绿钢”认证共识,打造绿钢品牌。
钟绍良副总干事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及其影响》的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欧盟设立CBAM的原因、覆盖范围、过渡期申报规定、碳排放核算方法、碳税计算方法、履约规则等。他认为,CBAM对钢铁产品贸易的影响短期有限,但长期较大。他建议,钢铁企业应把握住过渡期(2023年10月1至2025年底)这个“仅报告”的阶段,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碳排放管理机制,并从CBAM的角度分析和评估产品的碳足迹,优化工艺流程,评估组织及价值链上现有的减排机会。CBAM暂未覆盖到的企业,应提前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摸清自身碳家底;制定相应的减碳策略,开展低碳产品的研究,为欧盟CBAM覆盖产品范围扩大以及初露头角的美国碳关税等国际碳政策做准备。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行业相关专家作专题报告。其中,中国钢研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部长上官方钦分享了《钢铁工业极限能耗分析与能效提升措施探讨》报告。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田京雷以《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 领跑低碳发展新赛道》为题,介绍了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发展创新实践。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绿色低碳研究组组长、氢冶金标准联合工作组秘书长陈剑讲解了《创新引领发展——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及标准进展》。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跃展以《关于利用工业炉窑烟气中一氧化碳的技术》为题介绍了DS-燃净热能回收系统协同处理技术,为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包钢集团节能环保中心主管曹晓明讲述了《钢铁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编制解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副研究员丁晴介绍了《国内外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现状和趋势》。柏美迪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谭德分享了《减污降碳,长效超低》报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业务主管李力行作了《钢铁行业绿电替代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报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标准及咨询项目负责人张若鹏讲解了《钢铁企业重点工序能效标杆对标指南解读》报告。
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紧紧围绕“节能、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代表们畅所欲言、集思广义,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释了对钢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构建钢铁低碳竞争力的共同信念,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先进标准为引领,深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广大钢铁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将竭诚为行业持续搭建交流对接平台,与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等相关各方开展深度而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路俊萍 高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