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碳计量助力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4-12-10F01      时间:2024-12-10 00:00:00

12月4日,以“碳计量助力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在福建南平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双碳”及冶金领域专家、学者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线上直播吸引超3.2万人次关注。

本次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以下简称:信息标准院)、中国计量协会、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主办,旨在探索构建适应冶金行业发展的碳计量体系,推动冶金行业碳计量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以发挥碳计量对碳排放双控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干勇;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原副司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宋显珠;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综合处处长张晓刚;中国计量协会秘书长王晓冬;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韩伟;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徐江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标识代码产业联盟秘书长张超;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总经理褚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原主任、中国计量协会冶金计控分会理事长刘玉;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谢友平;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新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敏飞;兴业银行南平分行行长蔡明华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会议分别由世界金属导报社副社长(主持工作)于治民与南平碳计量中心邱鑫杰主持。

杨新强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南平市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锚定“双碳”产业赛道,“碳”出绿色发展新业态。2023年以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的加持下,南平市培育和引入多家“双碳”企业和高端碳计量装备产业化项目,汇聚了“双碳”领域百余名优秀人才。当前,南平市正努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碳监测与碳计量产业集群。他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提高认识,明晰思路,为冶金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以“双碳”产业园建设为南平“双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张龙强院长在致辞中提到,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钢铁将在2024年底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在2025年开始碳交易,企业面临更为严格碳约束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指出,碳计量、碳交易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碳计量方面,科学准确计量钢铁碳排放量,夯实碳数据基础、提升碳数据质量,对建设全国碳市场、实施碳排放双控、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标准院作为钢铁行业标准制定的引领者,通过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和计量标准等相关工作,助力钢铁碳数据质量提升。在碳交易方面,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合规管理,企业可通过碳收益抵消部分减碳成本,进而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将带动钢铁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晓刚处长在致辞中表示,计量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也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他提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工作,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强化计量技术支撑,助力钢铁行业绿色转型。下一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一如既往发挥计量技术优势,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推动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他希望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充分发挥福建省的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为钢铁行业碳计量体系建设提供福建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福建范本。

在大会活动环节,首先举行了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增补聘任活动。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为第三次学术委员会新聘专家委员和秘书颁发了聘书;还为轨道交通专委会、青年专委会、建筑专委会、冶金专委会四个新设立专委会的委员颁发了聘书。其中,冶金专委会的成立旨在搭建冶金行业碳计量高端权威交流平台,汇聚行业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冶金行业碳计量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二项活动是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敏飞作《冶金行业碳效研究》成果分享。《冶金行业碳效研究》由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共同编制。该研究旨在总结提炼冶金行业可借鉴的碳计量先进经验,推动碳计量技术在冶金行业研发创新与应用,让优秀的成功案例为更多冶金企业科学准确计量碳排放数据、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第三项活动是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产业领域合作伙伴进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第四项活动是举行了“钢铁行业碳计量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信息标准院院长张龙强、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郑明月共同为“钢铁行业碳计量研究中心”揭牌。该研究中心由信息标准院、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南平碳计量中心共同建设,旨在搭建钢铁行业碳计量交流平台,强化钢铁碳计量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钢铁碳计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研究中心将围绕钢铁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计量等相关问题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重点聚焦核算方法学、计量模型、数字化碳监测等方面,深入探讨碳计量助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路径措施,为钢铁行业制定减排策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有力支撑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五项活动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信息标准院、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碳管理体系(钢铁行业)服务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信息标准院院长张龙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总经理褚瑛共同为服务中心揭牌。该服务中心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支持,信息标准院和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共同建设。服务中心旨在服务于钢铁行业企业碳能力建设,围绕碳管理、碳标准、碳认证、碳金融、碳资产等方面建设相关平台,举办相关活动,提供钢铁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碳管理体系评定、碳管理企业平台建设、碳市场相关咨询等系列服务,帮助钢铁企业碳资产保值增值,变碳压力为碳动力,变碳成本为碳效益,让钢铁行业的碳管理服务更有支撑和动力。签约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彭峰分享了《钢铁行业碳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报告。

最后,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郑明月作南平碳计量中心“双碳”产业招商推介。

大会报告环节,干勇院士在《钢铁产业在“双碳”战略实施中的发展思考》报告中,从资源能源的发展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了工业化后期我国低碳冶金技术的需求形势,并根据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低碳冶金的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他呼吁建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低碳冶金的技术发展保驾护航。面向“双碳”战略的实施,他指出,打造绿色钢铁联合生产运营一体化平台和布局“南北两方开矿”势在必行。最后,他认为推动氢能产业和分时分区电碳利用的合理分配,将有力推动全电社会的建设以及“双碳”宏大愿景目标的实现。

黄利斌司长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报告中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他指出,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对于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支撑经济社会碳达峰碳中和、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氢能作为现有能源形式的有益补充,已经成为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助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徐江荣书记在《立足计量标准、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报告中提到,碳计量技术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力,对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指出,我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数据的不确定性亟需通过碳计量技术来降低。中国计量大学建立了包括工业碳计量研究所、碳中和绿色发展中心在内的多个科研教学实验平台,并在碳排放计量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认为,通过这些努力,中国计量大学将为国家“双碳”战略和浙江省的科创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减污降碳技术的发展。

下午,来自全国“双碳”及冶金领域的八位专家作了相关主题报告。全国钢标委氢冶金标准联合工作组秘书长陈剑作《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及标准化进展》报告;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标准所所长高策作《铁路绿色低碳发展形势和标准化实践》报告;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能源管理室主任赵适宜作《绿色低碳创新变革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湛江钢铁绿色低碳工作分享》报告;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资源共享中心主任王潇作《钢铁行业碳因子库构建的必要性》报告;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陈超作《钢铁行业EPD及低碳排放钢》报告;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总工助理万沛作《钢渣在福建公路工程高值化利用及碳减排前景》报告;中国通服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旭作《冶金行业数字化赋能探索探析》报告;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克麟作《碳计量高质量可信数据赋能碳标识与碳足迹发展》报告。

同期,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开工,标志着南平市“双碳”产业进入新阶段。(路俊萍 高雪岩 梁柏勇)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