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议会展  > 节能减排  > 正文
2015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国际研讨会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会: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助推钢铁绿色转型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15-11-27 10:55:03

 5月20-22日,国家节能中心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5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国际研讨会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会”在江苏张家港永联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世界金属导报社承办。

    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节能中心主任贾复生,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宇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工信部节能司节能处调研员鲁章敖,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雪元,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南丰镇党委书记常征,江苏永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吴耀芳,丹麦驻华使馆能源参赞马斯廷,国际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副处长陈丽云等领导嘉宾,行业知名专家以及来自钢铁企业、供应商、科研院所、媒体等代表,共30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我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分享成功经验、交流研究成果、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大会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王丽敏、院长助理王晓虎主持。节能专场和环保专场技术交流会分别由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热能工程系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主任蔡九菊,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院长、中国炼焦行业协会顾问委员郑文华主持。

    吴耀芳认为厉行节能环保、加速绿色转型,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永钢集团始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指引,近两年先后关停了装备较差的生产线,以及能耗较高的设备,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吨钢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形成了气、水、固三个回收利用系统,自发电比例提升至45.4%,水重复利用率接近99%,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废回收率均为100%。近五年投资建设了高炉、转炉干法与半干法除尘,防尘抑风墙、活性焦烧结烟气净化等200多项环保项目。同时成立“铁腕治污领导小组”,构建环保管理网络;在厂区安装高清视频进行环保督查,实现了清洁生产。

    贾复生在会上谈到了中央新近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节能工作的新定位和新部署。他指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是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前结构节能的推动已取得显著成效,现在应更加注重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为适应国家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国家节能中心提出构建分行业、分领域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体系。此次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联合组织钢铁领域的技术推广活动,是创新先进节能技术推广机制的一次重要尝试,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具体行动。今后将不断完善推广路径和方法,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张宇春在致辞时指出,虽然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指标不断改善,但当前依然面临产能严重过剩、能源消耗巨大、技术创新不足、市场持续低迷等严峻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要求和推动钢铁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等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她表示,此次与国家节能中心共同举办会议就是要搭建一个促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开放平台,服务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行业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世界金属导报和冶金咨询中心、标准化研究所、信息研究所,致力于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上下游的合作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赵鹏高表示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产能1500万吨;二、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希望钢铁企业按照要求,积极探索引入专业化环保公司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三、加快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的实施,推进钢铁工业的绿色转型;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推动清洁生产;五、践行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国家将实施能效、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对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

    鲁章敖分析了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考验,提出在“十三五”新的形势下,钢铁行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节能潜力和方向:一、进一步推动节能的标准规范;二、注重技术的推广和交流,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水平;三、坚持管理的完善,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还是行业的整体协调,其管理水平、方法、工具的应用非常重要;四、模式的创新,行业、企业的节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政策的完善、市场化机制的应用,把两者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对节能绿色发展的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相信在“十三五”及更长的发展阶段,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钟绍良则从多维度畅谈了如何挖掘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他认为,能效的高低与采用的节能技术数量有较大的相关度,但还需建立在高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良好的原燃料质量、可靠的工艺和设备、较高的工序收得率的基础上,才能使能效水平最大化。未来钢铁工业的节能潜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技术挖潜和加强管理,改善钢铁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钢铁工业的原料结构,中国废钢积蓄量的释放和利用将显著减少钢铁工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量;三是提高钢铁材料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贡献,推广使用钢铁尤其是先进高强度钢,是实现全产业链、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他建议企业应尽早做好前瞻性规划,以应对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

    陈丽云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发言中指出,加强节能环保已成为加快企业调整结构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中国钢铁工业只有依靠创新转型、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绿色发展角度来讲,要做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系统集成各类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合理控制钢铁生产总量,才能使钢铁工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技术的支撑,主要技术创新分为三个方向,即先进流程技术创新,节能环保集成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产业链技术创新。

    杨晓东对钢铁工业的控煤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煤炭直接燃烧和与煤炭使用密切相关的工业过程。钢铁行业是耗煤大户,面对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效益下滑,节能减排、控煤压力巨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要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应将自身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控煤和低碳、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统筹整体考虑,最大程度利用废钢;建设企业节能减排体制,对应“新法规、新标准和新要求”制定或调整完善企业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管理和过程管控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利用。

    谢朝忠介绍了重钢节能环保建设的经验和成效。2006年重钢启动环保搬迁工程,在长寿新区通过流程优化,实现紧凑型布置,实现节约、集约生产。吨钢用地指标达到0.65m2,采用“创新的重钢式一罐制”工艺,取消了厂内铁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自发电比例达到70%以上;加大环保投入,努力实现近“零”排放;通过信息化,构建高效、精干的管理系统;美化厂区环境,实现企业、职工和谐,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大幅提升,产品实现升级提质,经营效果提升。今后重钢将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现产品超低成本控制;积极化解过剩热轧产能,实现大部分产品出口;积极投资环保建设,加强设备运行与工序管理。

    仇金辉介绍了标准化工作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促进。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标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他表示,“十二五”以来,根据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广需求,制定了多项节能标准、综合利用标准,推动了节能技术在行业内的实施、冶金固废物的有效利用,促进了行业的节能环保工作。

    为促进钢铁节能环保技术的有效推广,此次研讨会设立了节能分会场和环保分会场。在节能分会场,代表们相互交流探讨了“钢铁行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十三五”节能减排思考”、“SKF ConRo 应用于钢铁连铸机的革新型绿色解决方案”、“绿色火焰节能环保燃烧技术”、“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高辐射覆层技术”、“高效节能炼钢连铸火焰切割装置研发与应用”、“开山两级压缩螺杆空气压缩机”、“CFD在钢铁行业减排与节能中的应用”等相关议题和技术。

    环保分会场的代表主要围绕“当前焦化环保热点技术”、“钢渣法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FOSSǜK梗┩蚜蛲严醭就压惶寤跖偶际酢薄ⅰ芭缥砀稍镂眨⊿DA)烟气脱硫方案”、“对烧结环境烟气满足特别排放限值的解决方案”、“江苏永钢集团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有机胺循环吸收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在攀钢的应用及前景展望”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部分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已经达成进一步深入交流的意向。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推广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促进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动我国向钢铁制造强国迈进的积极实践。代表们希望通过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推进钢铁工业的绿色制造。 (路俊萍)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