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议会展  > 竞争论坛  > 正文
2014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14-11-14 23:27:04


24科技.jpg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调整结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我国钢铁工业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产能过剩矛盾严重突出、产业结构要加快调整、生态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微利运行、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宇春在“2014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如是说。

推广钢结构绿色建筑的意义

张宇春认为积极推广钢结构绿色建筑,可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建筑是能耗大户,发展绿色建筑将节约大量资源和能源,钢结构就是很好的绿色材料;从行业层面来看,发展钢结构绿色建筑有利于拓宽用钢市场,建筑市场钢结构目前用量还很低,未来发展前景巨大;从企业层面来看,有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建立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多元化发展。

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调研员张德琛也指出,发展钢结构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扩大内需,促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提升建筑行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钢结构建筑推广现状

目前我国在推广钢结构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钢结构设计、制作、施工、安装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高性能钢材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正蓬勃发展。据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包联进介绍,随着我国国家用钢政策的变化,钢结构应用不断增加。从50-60年代国家限制采用钢结构到近年来鼓励采用预制装配化钢结构建筑,从80年代我国国内高层钢结构建筑只有11幢,到2013年一年我国在建超高层建筑(大于300m)达到62幢。然而,钢结构消耗钢材总量仍然偏低,2013年仅为4000万t,占钢筋混凝土用结构用钢量的12.5%,占钢材产量的4%。

国际钢协在建筑用钢推广领域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国际钢协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称,自2005年国际钢协就设有建筑用钢推广委员会,并于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建筑市场推广项目,例如在我国都江堰已竣工的幸福花园项目。项目在全球推广期间总计售出4万t钢材,销售额达9300万欧元。

钢结构建筑推广面临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已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促进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但在推广钢结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实施指导监督处副处长朱军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五点:1)工程造价相对较高,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造价要高10%-15%;2)设计师采用钢结构设计方案积极性不高,消费者对钢结构建筑的认可度有待提升;3)配套产品系统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程度低;4)科研开发不足,适合钢结构设计和开发软件无法满足发展要求;5)政策措施不配套,在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中并没有推出钢结构的特殊优惠措施。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钢结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据江苏省建筑钢结构混凝土协会会长顾炎晴介绍,江苏省在推广应用方面出现了钢结构行业经济总量不高、产能严重过剩、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和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就钢结构工程用钢加工工艺而言,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志东认为,目前的加工设备要改造,加工工艺要调整,还要加强对钢结构零件、部件和构件冷加工设备的适应性研究。他指出,应加强对高性能钢焊接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以及研究开发与高性能结构强度等级相匹配的新型高性能螺栓及配件,促进高性能结构在钢结构中的应用。

钢结构建筑推广措施建议

专家们认为,推广钢结构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应多管齐下,携头并进。据朱军介绍,住建部在钢结构推广工作中将遵循以下思路:建立钢结构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在推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把钢结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借鉴高强钢筋的推广模式。张德琛认为,未来要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一是要建立钢结构产业联盟,促进钢结构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二是要加强建筑结构用钢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三是要开展钢结构的应用试点工作。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陈禄如认为,钢结构已不是一般的制造业,应从战略高度将钢结构列为资源性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今后钢结构建筑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来引导,以企业技术为支撑,辅以龙头项目为示范,从而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适应发展潮流,未来应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建筑技术,使建筑工人成为工厂工人,提升建造技术和水平。随着我国从高层建筑钢结构“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高性能钢材应用前景广阔。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加大推广钢结构绿色建筑,这不但是建筑用钢以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钢铁行业有效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举措。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