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小燕 赵黎黎)3月31日,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暨钢材应用关键技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成功召开。来自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钢铁产业链延伸以及下游重点行业钢材应用技术,以上下游供需衔接为出发点助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王丽娟和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耀芳分别致辞。
王丽娟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要实现高质量供给,首先必须调整当前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运行方式;其次要加强智能化、大数据在市场运行中的应用;最后,要使供给体系能够高效、快速适应变化和调整,必须在产业链生产、智能制造和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王丽娟认为,上下游供需的有效衔接,将促进钢铁企业由批量化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由材料供应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型,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工业4.0时代。
吴耀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永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作为主攻方向,提出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永钢优钢特钢产销比例接近30%,产品在风电、航空、汽车、石油管道、海洋等多个重点领域获得应用。吴耀芳指出,永钢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深刻感受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来支撑,才能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化、智能化。吴耀芳预计“十三五”期末,永钢优钢特钢普钢占比将达到“532”。另外,永钢将加强对下游用户的关注,与客户共建服务平台,一对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与用户实现合作共赢。
本次会议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作了题为“协同创新 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加速提升钢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精彩报告。王国栋指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存在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过程与产品稳定性、均匀性、一致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急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高性能、绿色化钢铁材料,急需通过创新驱动着力开发与应用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以及精确协调控制,这样才能开发出减量化、高性能、耐腐蚀、无污染、长寿命、易循环的材料。为此,由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的“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提炼出从采矿选矿到钢铁产品生产等覆盖全流程的十项关键共性技术。王国栋院士为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各项技术的具体研究成果。这些技术中,部分已经开始实施和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部分已经明确技术方案,逐步落实产线与产品,进入实施阶段;部分已经取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正在克服“第一台套”的问题,开始落实和转化。这些技术的提炼和研发将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使我国钢铁行业真正实现“绿色制造,制造绿色”。
会议还邀请中冶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侯兆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鸣图,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吉玲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钢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理事长韩静涛等行业专家,与代表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侯兆新指出,目前,大跨度空间、低层轻型、多高层、超高层等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结构轻、节材、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可回收利用等优势而发展迅速。我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化水平低,缺乏成熟的专业体系,更没有通用体系,而在发达国家,钢结构规模化通用体系已经成为主流。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领域面临缺乏钢结构体系、缺乏匹配围护体系、防火防腐技术和高效装配化连接等共性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解决方案、缺乏一体化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化工程示范等瓶颈问题。侯兆新认为,“十三五”期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将会有井喷式发展,要抓住重大的需求机遇期,着力解决上述瓶颈问题,从而实现装配式钢结构行业的标准化、模块化、产业化。
在汽车工业,轻量化被列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核心技术。马鸣图指出,汽车轻量化是设计、材料和先进加工成形技术的优势集成。国外白车身高强钢使用比例达65%以上,钢铁材料是既轻量化又提升安全性的高性价比材料,是汽车制造的基础材料。同时,热冲压成形、液压成形、辊压成形、激光拼焊、差厚板等先进成形技术也对汽车轻量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先进成形技术在应用时也遇到构件回弹增大、构件缺陷增加、磨具磨损严重等问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改进技术本身,同时也需要对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改进。
优化能源供应格局,减轻海上油气运输风险,打通陆上油气通道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在保证大输量的情况下,提高天然气管道建设水平,同时节约钢材,降低成本。吉玲康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在管道设计系数、规格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超高钢级X90/X100管线管,采用复合材料增强管线管;在规格、钢级不变时,采用0.8较高设计系数;在设计系数、钢级不变时,采用大壁厚X80管线管,并增大口径。目前,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技术正在研究和试验当中,管线钢及管线管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任重道远。
韩静涛介绍了方矩形钢管等钢结构产品在制造和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方矩形钢管目前在汽车和钢结构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方矩管在成形过程中,由于角部变形,易发生角部开裂、角部裂纹、角部残余应力过大等问题,而且随着钢板厚度增加、钢材强度提高,这些问题愈加严重。为此,韩静涛提出“角部线加热+缩颈二次成形”的方矩管冷弯成形工艺,生产出尖角厚壁高强方矩管,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随着钢结构、高强钢设计理念的逐渐普及,各种厚壁高性能方矩钢管在工民建、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需求预计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这将为相应的钢材及钢管生产厂家带来发展空间。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易伦雄在报告中称,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需求推动了高性能桥梁钢的研发应用及系列化,而且我国钢桥构件加工正在向工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钢材长效防腐涂装技术也日趋成熟和精细。随着国家提出加快推广钢结构桥梁政策的指引,钢桥推广使用迎来机遇。而目前大跨度钢桥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需要解决好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及U肋焊接引起的疲劳开裂问题;实现U肋双侧角焊缝、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全熔透焊接技术的突破等。
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李闯介绍,高速与重载铁路技术专有性强,核心技术仅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知识产权壁垒极高。当前,我国高速、重载铁路发展主要障碍之一是车轮、车轴、轴承等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滞后,过分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和产品,特别是对速度250km/h以上高速列车用系列关键材料缺乏技术储备。为此,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提出创新的材料设计原理和生产工艺,不断突破高速、重载列车与铁路关键材料技术,为我国铁路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会上还有来自其他下游行业的专家作报告。与会代表积极提问,专家进行专业性解惑。会议交流气氛热烈,代表和嘉宾对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世界金属导报策划和组织的会议内容表示高度赞赏,认为切合以下游行业在钢材应用方面的需求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本次会议在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攻坚之年召开,世界金属导报在推动钢铁产业链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自身作为行业专业性媒体的重要作用,为上下游行业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应时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