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稳定市场价格等政策,成效不断显现,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非制造业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汽车行业努力克服芯片供应紧张、散点疫情爆发、政策法规调整等影响,产销形势总体略好于11月初预期。
11月份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下降,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增幅继续回落。分车型看,乘用车产销环比上升,运行态势基本与10月份一致;商用车受国六排放法规切换、“蓝牌轻卡”政策调整预期带来的消费观望等因素的影响,产销同比依然大幅下降,运行态势弱于10月份。虽然汽车产销下行压力较大,但是行业运行仍然不乏亮点。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产销继续创新高,1-11月份产量已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销量渗透率提升至12.7%。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二是11月份汽车出口同比也保持高速增长;三是中国品牌乘用车份额同比连续八个月保持增长。
11月份,汽车产销环比延续增长势头,同比依然下降。9月份以来,月产销环比持续增长,汽车市场总体呈现一定回暖迹象,预计12月份产销有望延续环比增长势头,全年产销将超过2600万辆,同比小幅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有望双双超过340万辆。
汽车产销同比下降
11月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58.5万辆和252.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0.9%和8.1%,同比分别下降9.3%和9.1%。与10月份这个数据相比,产量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销量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实际销量完成情况好于11月初预测。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量同比下降0.5%,销量同比增长2.5%。与10月份这个数据相比,产量增速由正转负,销量增速扩大1个百分点。去年12月份汽车产销水平全年最高,为283万辆。大基数效应,叠加依然存在的芯片供应不足问题,今年12月份汽车产销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1-11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17.2万辆和234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4.5%,增幅比1-10月份均继续回落1.9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增长0.5%和1.5%。与1-10月份这个数据相比,产量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扩大0.1个百分点。
乘用车产销同比下降,豪华车继续增长
11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23.1万辆和219.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2.2%和9.2%,同比分别下降4.3%和4.7%,降幅比10月份分别收窄0.4个和0.3个百分点。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10月份相比,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有所下降,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均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继续下降,多功能乘用车降幅更为明显。与2019年相比,乘用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和6.5%,增幅比10月份分别扩大0.6个和3.1个百分点。
1-11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887.9万辆和190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9%和7.1%,增幅比1-10月份均回落1.7个百分点。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均增长,增速均比1-10月份继续回落。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7%和1%,降幅比1-10月份分别收窄0.6个和0.9个百分点。
11月份,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31.9万辆,同比增长3.5%,增幅比10月份回落9.4个百分点。
1-11月份,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311.2万辆,同比增长19.5%,高于乘用车增速12.4个百分点。
商用车产销同比大幅下降
11月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3.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3.2%和1.1%;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0.3%,降幅比10月份分别扩大5个和0.6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10月份相比,货车和客车产销均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货车和客车产销均较快下降。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18%和17.6%,降幅比10月份分别扩大13.7个和8.7个百分点。受预期带来的消费观望、房地产开发行业较冷以及前期政策红利逐步减弱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商用车市场需求弱于上半年。
11月份,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10月份相比,中型货车产销均较快增长,轻型货车产量略降,销量微增,重型和微型货车产量均小幅增长,销量有所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微型货车产销小幅增长,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均下降,重型货车降幅更为明显。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10月份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均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依然下降,大型和中型客车降幅更为明显。
1-11月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9.3万辆和442.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1%和5.3%,降幅比1-10月份均扩大2.8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销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仍回落,货车产销均下降,降幅比1-10月份小幅扩大。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4.2%,增幅比1-10月份分别回落3.7个和3.6个百分点。
1-11月份,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型货车产量小幅下降,销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下降,重型和微型货车降幅更为明显。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下降较快,中型客车产量微增,销量略降,轻型客车保持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40万辆
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7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2万辆和3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万辆和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7倍。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刷新记录。从细分车型来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均刷新记录。11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17.8%,继续高于10月份,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
1-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2.7%,高于1-10月份。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0.4万辆和24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7万辆和5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继续增长
11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2.2万辆,环比增长7.3%,同比增长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6%,占有率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在主要国外品牌中,与10月份相比,五大车系国外品牌销量均增长,其中日系和韩系增速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法系销量保持迅猛增长,美系略增,其他国外品牌销量均下降。
11月份,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7%、54.2%和67.0%。与10月份相比,中国品牌SUV占有率略有增长,中国品牌轿车和MPV占有率均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市场占有率保持增长,中国品牌MPV有所下降。
1-11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6万辆,同比增长25.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4个百分点。在主要国外品牌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法系乘用车销量保持迅猛增长,美系也两位数较快增长,德系、日系和韩系均下降,其中韩系降幅依然最为明显。
1-11月份,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1.1%、52.2%和68.4%,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分别增长10.8个、3.0个和0.3个百分点。
1-11月份,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共销售562.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3.9%。在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股份和上汽通用五菱销量迅猛增长,上汽股份增速也接近50%,吉利控股和一汽丰田小幅增长,其他企业均下降,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降幅更为明显。
市场集中度低于同期
1-11月份,我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汽车销量合计为2019.8万辆,同比增长2.4%,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0%,低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汽、一汽、东风和北汽销量有所下降,其他企业均增长,其中比亚迪、奇瑞、长安和长城增速更快。
1-11月份,我国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生产企业共销售528.9万辆SUV,占SUV销售总量的59.0%。在这十家SUV生产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和吉利控股销量有所下降,其他企业均增长,其中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增速更为明显。
1-11月份,我国销量排名前十位的MPV生产企业共销售84.9万辆MPV,占MPV销售总量的90.1%。在这十家MPV生产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风公司和比亚迪股份销量较快下降,上汽通用降幅略低,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广汽乘用车、福建奔驰和东风本田增速更为明显。
出口同比保持快速增长
11月份,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0万辆汽车,环比下降13.6%,同比增长59.1%。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7.0万辆,环比下降14.1%,同比增长71.2%;商用车出口3.0万辆,环比下降10.5%,同比增长13.0%。11月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为32.9%。
1-11月份,我国汽车企业出口179.3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1倍。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42.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商用车出口36.6万辆,同比增长77.0%。
随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汽车消费需求仍然稳定。但是12月份供给仍存在不确定性,芯片供应紧张的问题依然存在,年底各地有序用电、国内散点疫情增加了汽车产业潜在的产业链断供风险。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影响,汽车产销保稳压力依然较大。综合判断,全年汽车产销量将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