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外部环境复杂性前所未有的形势下,2021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经济发展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2021年以来,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是前高后低。上半年机械行业高位运行,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开始下滑,下半年下滑幅度加大,部分月度指标出现负增长,累计指标仍在高位。经济运行最大亮点是: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两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出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有望达到350万辆左右。
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1年1-11月份我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主要运行指标中增加值增速高位回落,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收缩,主要效益指标逐月下滑但仍处高位,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稳定。具体指标如下:
一是增加值增速高位回落。1-11月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0.9个和0.6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继续回落1.3个百分点。11月份增加值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8%;增速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生产呈现放缓趋势。前11个月机械工业重点监测的121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累计同比增长94种,占比77.69%,同比下降27种,占比22.31%。11月份同比增长仅57种,占比为47.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累计增速为29.9%,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5.1%。
三是效益增速继续回落。1-11月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2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比1-10月份回落1.4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比1-10月份回落1.79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相比,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工业3.7个和26.6个百分点。11月份,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增长6.14%,较10月份回升3.0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21%,降幅比10月份收窄11.34个百分点。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稳定。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虽同比增长5.2%,但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下降3.7%,降幅比1-10月份扩大。机械工业主要大类行业中,汽车投资同比下降3.2%,降幅比1-10月份减小2.3个百分点;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4%、25.3%、24.4%、13.6%。与2019年同期相比,汽车投资仍为负增长,降幅为17.8%;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投资分别增长0.3%、18.4%、11.5%、11.1%。
五是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我国机械工业实现进出口总额9413.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其中出口金额609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59%,进口金额33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87%,实现贸易顺差2776.92亿美元。14个分行业外贸出口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汽车出口增速高达61.7%,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机器人行业出口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
三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形势
三季度以来,由于国内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散发、严重洪涝灾害突袭,电力煤炭供应趋紧,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稳定等多重因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下滑,运行环境愈发严峻,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逐月下降的趋势。7-11月这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依次分别同比增长6.4%、5.3%、3.1%、3.5%、3.8%,其中机械工业增加值依次分别同比增长1.9%、0.5%、0.9%、-0.7%、0.8%,机械工业当月利润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机械工业重点监测的121种主要产品中当月产量保持同比增长的品种数量57种,已不足半数,其中,汽车产销量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农机、工程机械等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后开始回落,当月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加之出口接续订单不足,疫情波动对项目履约与产成品提货的影响,以及汇率上升、运价上涨、运力不足的影响,机械工业外贸出口形势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仍处于高位,影响企业效益;
二是机械产品价格处在低位,效益指标出现下降;
三是货款回收难问题仍在延续,接续订单不足压力已显现;
四是用工人数持续下降、成本上升、招工难问题凸显;
五是电力供应情况有改善,企业生产调度压力大。
机械工业主要分行业预期
汽车行业: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预计比上年略有增加。2022年预计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5%-6%,新能源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电工电器行业:2021年预计我国电工电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营业收入增速在5%左右,实现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石化通用设备行业: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2021年预计我国石化通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8%左右。2022年预计石化通用设备行业的企业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增速将在6%左右。
重机行业:初步预计2022年我国重机行业将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但是增速将下降至个位数,全年增速在4%-6%。
机床行业:2021年我国机床行业实现平稳恢复性增长,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5%以上。初步预计2022年机床行业将延续2021年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与2021年持平或略低一些。
农业机械行业:预计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0%左右。
工程机械行业:预计2021年我国工程机械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仍在10%左右。初步预计2022年工程机械营业收入增长5%-8%,利润总额稳定增长,出口力争实现增长。
2021年预判及2022年预期
2021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三季度后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受芯片影响的汽车业下行压力加大。预判2021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可达6%左右,外贸进出口将实现新的突破。
2022年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机械工业发展环境趋于严峻,平稳运行压力加大。同时,积极因素也在积累,助企、扶企政策陆续出台,稳定价格与能源保障供给等成效显现,原材料行业改造升级为机械工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机械工业有望保持较稳定发展。2022年初步预期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为: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增速力争达到5.5%左右,实现利润争取与2021年持平,进出口贸易保持基本稳定。
2021-2022年主要发展方向
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机械行业在2021年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抓统筹融合,抓核心短板,抓动能转换,抓能力提升,全力稳增长、夯基础、促升级、拓市场、增效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坚持稳中求进,推动机械行业稳定发展,全力推进“两化”攻坚战取得成效,持续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突破,深入探索适应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等。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目前已挂牌运行和在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共计239家。确保三代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特高压输变电、长输管线、LNG、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部分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以及首台套天然气长输管道国产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国和一号(CP1400)屏蔽电机主泵”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
2022年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全力打好“两化”攻坚战,统筹有序推动“双碳”达标,着力调结构、促转型、补短板、锻长板、提能力、增效益,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重点任务如下:
一是把稳增长保全局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机械行业稳增长的各项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和“两化”攻坚取得实效。逐项落实“五大发展战略”(一是供给高端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结构合理化水平持续改善,三是发展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四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效应凸显,五是体系安全化基础更加扎实)确定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围绕“两化”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落实《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的各项工作。提高产业基础水平。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重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点抓好科技创新、质量品牌、标准、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题规划实施,同步发力,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双碳”达标和两化融合工作力度。重点针对对外依存度高的卡脖子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等突出问题,下大力量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取得突破。充分用好创新平台,做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协调服务、创新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先进文化。
坚定不移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中央确定的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基本原则。注重研究“双碳”达标的政策措施,推动统筹有序实施绿色低碳化改造工程,狠抓技术攻关,重点从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性能的节能减排入手,制定分期达标的措施,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升级。密切关注“双碳”目标实施对机械工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带来的深刻影响,开展前瞻性研究,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国家政策,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等新业务。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结合“十四五”各专题规划的落实,提出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措施和实现路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积极为开拓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服务。适应扩大内需的发展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加强协同配合,融合发展。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行业协(学)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内外循环提供高质量的市场化服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