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和数字化转型等行业热点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钢铁研究院技术专家胡淑娥。
记者:今年两会您有哪些建议?
胡淑娥:今年我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关于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 推进钢材生产向高品质绿色化转型的建议;二是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建议。
记者:企业在做好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胡淑娥: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建设初期便设立了“低碳、清洁、绿色”的建设目标,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作为山东省最大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山钢日照公司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将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了焦炉烟气深度脱硫脱硝、烧结机烟气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烟气治理工程;建设全封闭原料大棚和密闭筒仓,从源头控制无组织排放;实施高炉炉顶均压放散煤气回收项目,从源头减少废气放散;采用先进的预荷电直通袋式除尘技术,颗粒物排放浓度优于超低排放标准;焦化废水处理池加盖密封,对臭气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引进电动重载货车120辆,实现成品材清洁运输。
公司先后获评山东省内唯一、国内第五家长流程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发展标杆企业、国家级水效领跑企业,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环保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记者:推进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您认为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有哪些解决的建议?
胡淑娥:钢铁行业当前的智能制造基本实现的是远程操控、机器代替人、集中管控协同作业、故障诊断等功能,但更深层次的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安全保障方面还需要深入做好数据互联互通工作,具体建议为:
一是互联网公司、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与钢铁企业联合攻关,开展钢铁工业的数字化材料研发;二是建立钢铁产品质量在线管控;三是建立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四是创建节能减排的协同模式及其评价模型,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