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完成好今年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进一步指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出台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的政策措施,通过强化产业调控、提质升级破“内卷”。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钢铁工业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存量优化、减量发展阶段,通过强化产业调控、提质升级来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进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调控。
质的有效提升
关于“质的有效提升”,应坚持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相关的部署要求,包括行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
1)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
结合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相关要求,重点推进数字化标准体系完善、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钢铁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及标识解析与场景实践应用等方面重点工作。同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提出,要发挥钢铁、有色等行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推动设计、生产、回收利用等环节标识化,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MA标识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根节点管理权和代码资源分配权的全球发行的标识代码,要加快MA标识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应用。
2)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按照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不断提升新建项目节能降碳水平、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全流程余能利用、提升短流程炼钢比重、加快发展低碳冶炼新模式。借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资金,深入挖掘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潜力,确保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能效达标杆产能的目标要求。
3)“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
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传统品种结构,聚力发展绿色低碳产品,不断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材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的采信应用。进一步强化品牌和商标品牌战略,推动钢铁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贯标,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钢铁品牌价值评估体系,鼓励企业打造独立绿钢品牌。
量的合理调控
关于“量的合理调控”,自2021年实施粗钢产量调控以来,在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增强产业链稳定性、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减量发展阶段,产量调控过程中宜统筹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企业的分级分类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提出,实施“规范企业”和“引领型规范企业”两级评价,其中“引领指标”涉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安全化以及特色化等六方面指标,充分体现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在后续的产量调控中,对于遴选出的引领型规范企业,或者获得引领指标项中不同分值的企业,宜考虑差异化的调控政策。
2)省域钢铁消费及供应结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约10.3亿吨。综合考虑钢材及钢坯进出口情况,折算当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4亿吨。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测算2023年分省域钢铁消费及供应情况,其中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为净流入较大地区,分别达到5540万吨、3460万吨和2697万吨。同时,广东废钢资源量丰富,且有大量废钢流向周边省份。对于钢铁净流入量大且具有一定资源、区位优势的省份,宜适当差异化考虑。
3)钢铁的品种结构
据测算,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2020年达到峰值10.5亿吨,之后逐年下滑,2024年为8.9亿吨。另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不锈钢消费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2024年我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约为3249万吨,增幅4.5%。在产量调控过程中,应结合钢材品种结构及其配套工艺技术、装备设施水平等,给予统筹考虑。
总之,推动钢铁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协同配合,持续推进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钢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