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代表说|全国人大代表吴惠芳:村企合作 打造乡村振兴的永联样本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23-03-14 09:38:47

村企合作

打造乡村振兴的永联样本

吴慧芳.jpg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永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吴惠芳



2018年,吴惠芳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3年1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了一重身份,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好百姓心声、基层治理的良策,我深感使命重大。”吴惠芳深有感触地说。

发展经济、富裕百姓是吴惠芳的初心和使命。面对蓬勃发展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数字乡村建设中公共数据的共享问题,比如如何学习浙江示范区经验,复制和放大示范效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问题。吴惠芳表示,将就这方面进行重点调研并形成意见建议。作为基层农民代表,今年他还将重点聚焦农村养老、乡风文明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把党的好政策在农村落地的新变化、把基层群众的新期待带上会。



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永联建村5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就是一步步朝着建设现代化农村的目标奋斗的历程,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永联村已经形成了永卓控股、永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永合社区、永联景区管理办公室、社会组织等五个乡村治理主体,这五个治理主体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其中,永卓控股有限公司由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演变而来,是永联村区域内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永联村集体持有永卓控股25%的股份,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近年来,永联村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前列。

一是产业兴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强大,2022年工农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450亿元。永卓控股持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有钢铁制造、新能源、物流、建筑、赋能制造、环保、金融贸易等产业板块。非钢板块营收占比近50%,优特钢产品比例超过70%,产品远销113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地实现集中流转,通过建加工厂、办中央厨房、成立配送公司、开设生鲜门店,构建了种植养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业化、销售配送网络化、餐饮美食特色化、观光体验产品化,农业一二三产持续融合发展,永联村入选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22年,村经济合作社5家实体公司实效销售收入近6亿元。

二是生态宜居。10.5平方公里村域内,绿化覆盖率达42%。永联小镇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江南水乡民宿、创意田园、商业街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获批江苏省首批“江南田园风情小镇”。永联村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年来,村企用于节能减排改造的投入超过60亿元。学校、医院、为民服务中心、超市、电影院等一应俱全,城乡实现融合发展,村民过上了“乡村都市”的幸福生活。如今,永联小镇吸引了2.5万常住人口。永联村成为苏州市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先后获评“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三是乡风文明。从文明祭扫、垃圾分类等点滴做起,通过建图书馆、修小戏楼、成立管弦乐团、组建书画社,用文化滋养文明;创新“家庭文明奖”、成立永联志愿者联合会,开展“最美永联人”评比,用爱心浇灌文明。目前,永联村蝉联全国文明村“六连冠”,永联为民基金会获评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永钢集团获评第五届“江苏慈善奖”、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四是治理有效。强化党建引领,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实施政经分离,乡村治理与发展经济两大职能各司其职。推动村民委员会下的村民自治向社区居民委员会下的居民自治转变,让乡村治理更有效。破除村庄办社会的传统做法,把村办医院、农贸市场等交给政府,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永联村域内,政府、经济合作社、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五个轮子”一起转,村企产权清晰,社区平安和谐,居民自觉自治。永联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是生活富裕。永联村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历程,着眼于让农民得实惠,共享土地上的发展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村在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实际分别设定“奖农补副”、“并队扩村”、“集体持股”、“按户分配”、“充分就业”等制度,全体村民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土地流转成果、集体福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如今的永联人,家家有房住、个个有工作、生活有保障。




永联村治理创新之道


1)因地制宜不断变革治理体制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乡村治理体制总是随着乡村社会的性质以及党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演变。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治理体制要因地、因时制宜,需要在坚持总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乡村具体情况进行制度安排;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体制。在经济发达、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可以积极探索村级组织的政经分离体制,而在传统的行政村则可继续保留政经合一体制。

2)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实践中,逐步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良好乡村治理的实现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政村治”体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多元共治,即“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民、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都能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共同构筑一张错落有致的乡村治理网络,努力实现协同治理。

3)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岗位上来;要通过加强区域党建、健全基层党组织网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依法组织村民开展自治,及时帮助解决农村社区群众自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树立党组织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社区组织配套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促进农村党政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4)强化村民自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村民自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育农民的参与精神与合作理念,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现代转型,提高乡村自主治理能力;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农民多元化参与机制,不断强化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力量,通过创建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平台,培育社区社会自治组织,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将村居发展建设的选择权和决策权、村居干部的考核权、村居财务的监督权交给群众,积极探索推进“微自治”;要以“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社区协商机制,通过社区协商制度建设,搭建协商参与平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区治理过程的民主化。

5)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手段

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活动,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面向社区实施项目的运作机制,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服务能力;要积极推进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探索引导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社会治安、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打造好智慧社区平台,逐步实现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通道,以此提升农村社区治理快速反应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总结过往再出发


回顾总结永联村取得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核心经验,就是选准一个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落实党的好政策。这些年来,永联的发展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坚守的是“铁心向党、永葆先进”的信念。立足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新的一年,永联村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张家港市委争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具体要求,认真谋划各项重点工作。




推荐阅读

代表说|全国人大代表欧云飞建议:构建高位平台推动钢铁行业有效利用优质外资 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

【聚焦两会】代表说|全国人大代表胡淑娥建议: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 推进钢材生产向高品质绿色化转型

【行业要闻】中钢协公示2022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品牌培育认定结果


内容来源:http://www.worldmetals.com.cn/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世界金属导报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