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钢铁进出口分析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钢铁出口量增价减,进口量减价增。
01
钢铁进出口呈现五大特征
(一)钢材出口量创7年新高,进口量跌破千万吨
2023年我国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创2017年以来新高;进口钢材765万吨,同比下降27.6%,为1995年有公开数据记录以来首次低于1000万吨。
(二)钢材出口单价全面下降,进出口价差进一步“拉大”
2023年我国出口钢材吨钢均价6569元,同比下降31.19%,结束连续6年上涨势头,其中单价6000元以上钢材出口量约38%,比上年降低约30个百分点;进口钢材吨钢均价11650元,创近十年以来新高。进出口价差进一步拉大,但并不代表中国钢材产品竞争力不足或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全球市场低迷影响,除欧美外,全球钢材价格普遍呈下降态势;二是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不足,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换取现金回流,拉低了钢材出口均价;三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变相压低了中国钢材出口价格;四是当前我国钢材进口量不足出口量的1/10,进出口价格可比性不强。
(三)需求变化和退税取消,钢材出口结构持续调整
受国内建筑钢材需求减少影响,2023年我国钢筋、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线材、中小型型钢等广泛用于建筑行业的钢材品种出口量显著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45.7%、96.8%、 78.2 %、49.7%和40.7%。包含高端汽车板、家电用板在内的热镀锌板和镀锌铝板出口量也有所增长,分别由2020年的636万吨、186万吨增加至2023年的798万吨和260万吨;直径<14mm的工业线材出口量从2020年的25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51万吨。
此外,自2021年出口退税取消以来,合金钢板/带(含合金钢电镀板带)、合金钢棒线材出口量大幅下降,分别由2021年的1087万吨和399万吨下降至2023年的428万吨和169万吨,但出口均价明显上升,分别较2021年增长近87美元和198美元,说明随着退税取消,过去以合金钢名义出口获得退税的普通钢材出口量大幅减少。
(四)钢材出口主要面向亚洲,但拉美和非洲增长较快
2023年我国钢材出口到亚洲6139万吨,同比增长43.37%,占钢材总出口量68%;出口到拉丁美洲和非洲分别为1145万吨和9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4%和24%;出口到大洋洲93万吨,同比增长10%;出口到欧洲508万吨,同比增长3.7%;出口到北美洲143万吨,同比下降16%。
分国别看,2023年我国钢材出口主要面向印度、阿联酋、巴西、越南、土耳其等10个国家,合计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约54%。其中,对印度、阿联酋、巴西、越南、土耳其、埃及、俄罗斯钢材出口量同比增幅超过50%,对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出口同比下降14%-30%。
(五)初级产品进口持续大幅下降,出口增长迅猛
2023年我国钢铁初级产品(包括钢坯、钢锭、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进口456.8万吨,同比下降48.9%,出口334.9万吨,同比增长1.6倍。其中钢坯(含钢锭,下同)进口330万吨(中钢协发布数据为327万吨),与2020年相比累计降幅超过80%;钢坯出口增长显著,从2020年的不足2万吨,迅速飙升至2023年的328万吨。
我国钢坯出口主要面向意大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合计占比超过50%,主要从浙江、河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港口出关,合计占比出口总量86%。钢坯进口主要来自阿曼、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合计占比近80%,主要从国内河北、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港口入关,合计占进口总量86%。
02
三项注意
(一)中国钢材出口主要面向亚洲,短期看,欧美市场对我国钢材出口影响较小,但长远看需要重视。中国钢材及钢坯出口占国内粗钢产量9%左右,明显低于日本、韩国、德国和土耳其的35%以上;中国钢材出口至亚洲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出口至欧美合计只有7%左右。长远看,随着美国对我国出口贸易打压、日本全球化进程推进,我国钢材出口欧美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走低,需引起重视。
(二)全球中高端钢材供应呈增长之势,中国钢材出口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随着中国钢铁走出去,东南亚地区钢材产能快速增加,出口呈增长之势,钢材产品质量和品种范围也在逐步拓宽,同时日韩为保证钢材出口份额,也在适度下调出口价格,多因素影响下,中国钢材出口成本优势逐步下降,未来还需在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力。
(三)中国钢材出口量连续三年增长,海外反倾销持续升温。2021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预计占全球贸易比重超过20%,海外反倾销事件也随之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海外国家对中国发起钢铁产品反倾销、反补贴等公告共112起,比2022年增加约20起,贸易摩擦加剧风险需警惕。
03
三层建议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市场下行、资源能源约束、绿色要求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加剧等新形势、新挑战,建议相关方面协同应对,共同促进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层面:一是政策导向,畅通国内钢材市场内循环,巩固和提升钢材内需动力,同时推动钢铁产能、产量与出口管理联动,引导钢铁产品以满足内需为主;二是税收引导,研究对初级、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加征能源税、碳税等,同时持续优化钢材税则税目,逐步畅通高端钢材出口。
行业层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平台和资源作用,一方面组织协调产业链各方,扩大重点领域用钢消费需求、拓展钢材应用场景,形成有效需求牵引。另一方面加强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对我国钢铁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分析,针对全球贸易标准和规则变化提出应对之策。
企业层面:一是开展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能源利用效率,深挖降本空间,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品种结构优化升级,积极适应钢材需求减弱的市场变化,改变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重构供需新平衡。
文章具体内容详见2月27日出版的第8期《世界金属导报》封一版面。
1 | |
2 | |
3 |
● 内容来源: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院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现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举办的事业单位,是国内唯一集冶金信息研究、标准化服务、综合咨询、媒体宣传于一体的专业化科研机构。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拥有一支包括标准研制、综合咨询、信息研究、媒体宣传、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库建设等专业人才的高层次专家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89%,其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53%。承担过多项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207次,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7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
主要业务为:承担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冶金分中心任务,承担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CKCEST)冶金分中心任务,拥有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负责全国钢、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出版《世界金属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