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一段时期以来,钢铁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已现端倪,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中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体现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是对当前钢铁行业发展困局的当头棒喝。
伴随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全球钢铁工业重心历经多次转移,已经迎来“中国时代”。当前,中国钢铁行业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以铁矿石为代表的钢铁原料价格高企、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钢材下游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钢铁行业利润逐渐下降,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局、营造良性竞争环境,《中国冶金报》推出“破局内卷·海外镜鉴”系列报道,分析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国家等钢铁企业在需求达峰以后,通过积极应对同样过上好日子的“史记”,以期为我国钢企提供借鉴。
纵观世界钢铁行业发展史,20世纪前,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和美国。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启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大规模学习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理念并开启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曾经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简述——
日本钢产量在9000万吨的峰值区间保持至今
钢铁工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1900年,日本粗钢产量只有10万吨。上世纪3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至194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870万吨。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其国内经济体系遭到打击,钢铁工业几近瘫痪。1945年和1946年,日本粗钢产量只有23万吨和57万吨。之后,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采取以“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钢铁工业迅速复兴。1949年,日本粗钢产量仅为326万吨,到1953年迅速增长至650万吨左右。1956年、1961年,日本又先后两次复制1950年钢铁产业“合理化发展计划”,靠国内用钢需求和出口增加拉动,特别是通过机械、汽车等产品的出口,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1956年,日本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1960年达到2200万吨,1973年创下该国迄今为止最高的年粗钢产量纪录——1.19亿吨。
自二战结束至1973年,日本仅用28年时间就实现粗钢产量登顶峰值。在此之后,在石油危机、广场协议、金融危机、内需下降、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下,日本粗钢产量依然保持在9000万吨的峰值区间,至今已50余年,未来仍有较大概率在峰值区间震荡运行。
纵观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从1953年发展至1973年粗钢产量达峰,与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均由国内需求增长拉动钢铁工业发展,并逐渐发展为不同时期的全球制造中心。其间,日本粗钢产量由1953年的650万吨增长至1973年的1.19亿吨,增幅达17.3倍,年均增幅15.6%。中国粗钢产量由2000年的1.285亿吨增长至2020年10.65亿吨的峰值,增长7.29倍,年均增幅11.2%。
措施与方法——
兼并重组 技术革新
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峰后,日本钢铁行业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持其国际市场竞争力。1980年,日本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粗钢生产第一大国,这一地位保持了18年。
首先,借助国家及民间资本力量,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在粗钢产量达峰后,日本钢铁行业也一度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日本钢铁行业借助国家及民间资本力量展开兼并重组,在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的同时,在细分市场形成高集中度,避免无效或同质竞争,逐渐形成大产业集团。
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日本国内曾有近50家钢铁企业。之后,日本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开展企业联合和产能重组,目前已形成以日本制铁、JSW和JFE3家为主的钢铁格局。世界钢协的报告显示,2023年,以上3家企业的粗钢产量合计为9490万吨(包括其海外在产产量),甚至超过当年日本全国的粗钢产量。以全球排名第三位、年产粗钢4366万吨的日本制铁为例,该公司由多家钢铁厂组成,分布在日本国内的八蟠、名古屋、釜石、东京以及越南、巴西、印度等多地,还包括了相应的钢铁冶金相关设计院所、设备制造单元等机构。
从日本钢铁工业史上看,日本钢铁工业最重要的3次兼并重组包括:1970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合并成新日铁;2002年,日本钢管与川崎制铁合并成JFE钢铁公司;2011年,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合并成新日铁住金公司(后更名为日本制铁)。通过不断的整合,日本钢铁工业高集中度的格局逐渐成形,实现有效调节市场供给,提升原料端采购话语权。
其次,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推动产品结构高端化发展。日本钢铁工业在学习和引入的同时,不断寻求技术吸收后的应用革新,如从1951年引进美国带钢连轧技术开始,不断寻求原有技术指标的突破,带动其钢铁工业技术不断提升,乃至超越提供国(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从钢铁技术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行业技术经济指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同时,日本不断减少对普通钢材的投资和生产,持续将投资重点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据统计,1990年—2011年,仅全球特殊钢专利中,日本的申请量占比就超过了全球申请总量的71%。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日本在特殊钢综合发展能力领域的领先位置逐渐稳固,其特殊钢产品技术含量提高。
再次,积极引进先进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早在1977年,日本钢铁行业就已经有大型管理计算机175台、过程控制计算机585台。高度的信息化应用带动了日本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加速发展。同时,日本还通过精益生产,对原材料、炉料及冶炼过程精确控制,实现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通过严格执行“及时生产”(Just-In-Time,JIT)原则,提高其资源使用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如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确保其钢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提升其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不断调整产业投资策略,形成从上游原料供应至下游贸易物流乃至加工消费整体产业链的合理化布局。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抓住主要资源国家经济发展缺少资金以及全球货币体系重建等机会,推动三井物产、丸红、伊藤忠等商社对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矿产资源进行投资,获得了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矿业资源巨头的股份,获得其生产所需的金属资源。
以铁矿石为例,2023年,日本共获得权益铁矿超1亿吨,其中,JFE83万吨、伊藤忠2270万吨、丸红853万吨、三井物产3890万吨、NSSMC1010万吨、JSW919万吨、住友金属251万吨、三菱商事926万吨。以当年日本8700万吨粗钢产量计算,其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资源不超过8300万吨,剩余的1000余万吨铁矿石用于向中国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是一个铁矿石的“净出口国”。
同时,日本钢铁工业积极向下游延伸,通过整合日商岩井与METAL ONE成立新的美达王株式会社,负责日本钢材的销售。与此同时,日本还成立了半官方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负责全球金属矿业及石油能源领域的市场研究和投资、并购机会寻找,以保障日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与使用。通过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日本在自然资源极其贫瘠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
启示——
制定长期合理的产业政策
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
日本钢铁工业进入峰值区间后的一系列做法,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是制定长期合理的产业政策。参照日本自197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50年乃至再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国粗钢产量都将在8亿吨~10.5亿吨的峰值区间内波动,且前半周期的波动范围或主要停留在9.3亿吨~10.5亿吨的相对较高水平。因此,在峰值区内,应做好长期的政策准备。比如,通过制定、完善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市场有序竞争;通过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和技术装备要求,推动钢铁产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制定严格的技术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确保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产业布局。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打造和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是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努力加快科技研发,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不但要培育国内超大规模钢铁企业集团,还要努力加大我国钢铁原料的保供力度。在国家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资源富集且与我国有着友好外交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资源勘探与开发工作,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所需的铁矿石、镍、铬、锰、铌等金属的安全稳定供应。积极整合国内下游产业,形成能够稳定市场的流通链条,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打击市场恶意炒作。
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无论是传统现货市场还是金融期货市场,我国目前在全球都已占据足够的份额。国家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市场投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作者 | 左更
来源 | 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