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要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北京中日联舞钢中加活性焦烟气净化项目顺利投产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0-07-28A03      时间:2020-08-09 12:26:05

近日,由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国际)总承包,北京中日联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日联)提供技术的舞钢中加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舞钢中加)180m2烧结烟气处理工程顺利投产。该项目于2019年2月20日动工,工程建设用时仅16个月,目前已进入正常生产阶段。该工程标志着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转移到日铁工程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日铁工程)后在中国再谱新篇。

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舞钢中加在180m2烧结烟气处理系统中采用了北京中日联的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该技术可使SO2排放浓度低于35mg/Nm3,NOx排放浓度低于50mg/Nm3,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mg/Nm3,满足《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中对烧结烟气超低排放的要求。

工程建设期间,冬季恶劣天气及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设备制造和现场施工进度均造成较大影响。在舞钢中加

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北京中日联排除万难,始终秉承“为客户成就精品、为地球成就蓝天”的企业理念,保工期,优质量,为客户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公司简介

北京中日联成立于2003年9月,由日铁工程与首钢国际共同投资组建。依托日铁工程的技术优势和首钢国际的资源优势,主要从事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干熄焦、煤调湿、焦炉煤气脱硫和冶金领域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承揽相关节能环保工程工艺与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也可为已投产设备提供备品备件供货、定期维检、远程诊断等服务。

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来源

2017年11月,日铁工程承接住友重机械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住友重机械)干法脱硫脱硝技术及业务的全面转让,并由北京中日联在中国市场进行推广。

住友重机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先后完成近10套试验机组,试验基础扎实,工程经验丰富。该技术于1987年在新日铁(现日本制铁)的名古屋厂3号烧结机脱硫项目上首次成功应用,该设备至今已稳定运行30余年,其烟气处理性能及装置可靠性均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成为全球同类设备的最佳榜样。

2010年8月,太原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投建的两套活性焦烧结脱硫脱硝装置,采用的就是住友重机械的干法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实现了硫、硝、颗粒物、二噁英及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的一体化脱除。

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治理领域的首套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它不仅为实现清洁生产和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树立了标杆,也成为国内错流床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的源泉。

装置依托日铁工程先进的试验设备对活性焦进行性能评测,可根据不同烟气成分选用特定活性焦产品,从而确保脱硫脱硝性能;可进行烧结、球团、锅炉、垃圾焚烧处理、水泥炉窑等烟气脱硫脱硝过程模拟,准确掌控烟气特性,指导工程工艺设计,预测设备实际性能,满足国内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

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特点

(1)针对烧结产生的含硫、含氮、含氧、含水高及波动大的复杂烟气工况,以及脱除效率和指标稳定性要求高的工况,采用先进的两级活性焦干法净化技术;

(2)为满足颗粒物超低排放要求,采用专有多孔板和微孔板技术;

(3)活性焦给卸料采用先进的旋转密封阀技术,降低活性焦的粉化率,提高密封效果;

(4)吸附、解析的活性焦输送引进先进的链斗式输送技术,有效降低活性焦粉化及设备故障率;

(5)采用专有的双料斗和三连轴排料技术,保证吸附塔内活性焦均匀下料、稳定工作、降低蓄热风险;

(6)针对不同工况,结合干法脱硫脱硝设计、运行经验,自主集成防腐技术,有效防止烧结烟气中HF、HCl等污染物对设备的腐蚀;

(7)先进的活性焦性能评价及脱硫脱硝过程模拟装置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结语

舞钢中加引进的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技术,能够解决烧结烟气量大、烟气成分复杂等技术难题,实现SO2、NOx、颗粒物、重金属、二噁英等有害物质一体化处理,脱硫率达到95%以上,脱硝率为83%,每年减排SO2约4556吨、减排NOx约1242吨、减排颗粒物约236吨,环保效果显著。通过工艺和控制参数优化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制酸系统每年生产副产品一等品硫酸(浓度98%)7500吨,硫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90%,经济效益可观,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北京中日联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已经成为烧结、球团烟气处理领域的主流技术,推广应用空间广阔。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