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铁公司于2025年8月宣布,将投资在美国新建两座电炉。但若要作为全球领军企业推进脱碳并提升国际竞争力,仅靠电炉设备投资还远远不够。本文将探讨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之后所面临的几大课题。
2025年6月完成对美国钢铁收购的日本制铁,于8月宣布将斥资40亿美元(约合6000亿日元)在美国新建两座电炉。但这两座新电炉在脱碳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即便有了该计划,也难以说日本制铁已在美国大幅转向脱碳方向,相反,其面临的课题堆积如山。从铁源的选择、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使用焦煤的老旧设备,到难以预测的政治干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这些课题将决定该公司未来能否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军企业。
课题1:不仅是设备,铁源亦是关键问题
在美国,约70%的粗钢生产已通过电炉完成。但脱碳效果不仅取决于“是否使用电炉”,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何种铁源”。
投入电炉的铁源主要分为三类。通过使用焦炭的高炉生产的铁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属于高排放铁源;而回收利用废钢的电炉生产的钢水,以及使用天然气或氢气生产的直接还原铁(DRI),则被视为低排放铁源。
这种差异在美国钢铁位于阿肯色州的大河钢铁厂(Big River)的电炉中也能体现出来。该厂使用的铁源中,除58.3%的废钢外,还混入了铁水,其每吨粗钢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约为1.34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尽管与“高炉-转炉”工艺的温室气体平均排放水平(每吨粗钢排放量约2.33吨二氧化碳)相比,排放量减少了40%以上,但与仅使用废钢的“电炉法”(每吨粗钢排放量0.68吨二氧化碳)相比,前者的排放水平仍相当于后者的两倍。
另一方面,也有企业为推进脱碳,除电炉外还在积极投资低排放铁源。韩国现代钢铁于2025年3月宣布,将斥资58亿美元(约合8600亿日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一座同时配备直接还原铁生产设备和电炉的新工厂。该工厂计划在2029年启动商业化运营时,使用以天然气为原料(含蓝氢)的还原剂,并计划在2034年之后切换到使用绿氢作为还原剂。
由此可见,未来要同时实现脱碳与提升竞争力,关键不仅在于电炉,更在于对废钢及直接还原铁的积极投资。
课题2: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不足
日本制铁在6月19日召开的收购完成记者会上表示,其长期以来与美国当地社区进行扎实沟通,这为收购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当地市民团体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据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的环保市民团体“GARD”透露,收购前日本制铁相关人员曾到访当地,虽在市长的协调下实现了会面,但沟通仅持续了约10分钟,并未感受到该公司有与当地就未来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的态度。
美国当地媒体与该国境内美国钢铁公司各生产基地周边的环保及健康团体定期交换意见,在这些交流中,日本制铁“沟通不足”的问题也被多次提及。构建与当地社区的信任关系,将成为日本制铁推进美国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课题3:落后于时代且风险极高的设备
2025年8月,宾夕法尼亚州克莱顿工厂的焦炉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两人死亡,酿成悲剧。运营已超过120年的克莱顿工厂,不仅排放量大,长期以来其安全措施不完善及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的问题也一直备受诟病。这起事故再次凸显了以焦煤和焦炭为基础的老旧炼铁设备所存在的隐患。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9月20日特朗普政府行使“黄金股”(具有特殊表决权的股份),阻止了日本制铁关闭伊利诺伊州格兰尼特城钢厂的计划。该钢厂是1895年开始运营的老旧设施,2014年曾因大气污染问题遭到居民起诉,2016年还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处以罚款。
日本制铁在背负此类政治压力及老旧设施风险的同时,还需履行作为全球化企业的脱碳责任。
迈向全球领军企业的挑战
收购美国钢铁已过去数月,但日本制铁在美国的长期战略仍不明朗。日本制铁若想确立全球领军企业的地位,不仅需要针对美国的生产及脱碳方向制定长期愿景,还需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与当地社区的沟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