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综述
11月份我国钢铁原料价格继续下行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15-12-30 10:58:48


浏览

11月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并无好转,终端需求疲软,钢材价格持续低迷,钢厂亏损加剧,停/减产明显增多。受此影响,钢铁原料价格承接10月份弱势继续下跌,连破近年来低点。年关将至,需求疲弱和资金压力凸显,钢厂资金紧缺已逐步传导至上游原料市场,原料生产企业在承受钢厂采购压价的同时,自身资金紧张,甚至难以为继,再加上港口库存充足,低价竞争或是停/减产成为原料市场主基调。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价格跌至低位,也不宜过度看空,甚至不排除市场小波段反弹行情。

   铁矿石

   11月份国内外铁矿价格下跌 ,市场悲观难改

   11月份铁矿石市场呈现单边下行态势。中国联合钢铁网62%进口粉矿指数由11月初的48.7美元/吨下跌6.4美元/吨至43.3美元/吨,跌幅达11.1%。现货方面,青岛港61.5% PB粉矿11月份下跌50元至330元/吨(见下图),跌幅达13.2%。在进口矿期现货下跌的同时,很多矿种溢价几乎消失,钢厂对于后期价格看空,认为12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仍存下降空间,外加亏损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钢厂集中对外销售期货以及海上漂货。同时钢厂对后期能否正常生产信心不足,不排除减产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钢厂资金情况与悲观预期给本来需求低迷的国产矿再添压力,以河北迁安地区66%精粉为例,11月份价格下跌50元/吨,华北、华东地区出现有价无市现象,矿山间的低价竞争反向加剧了国产矿山的崩塌,因此,至11月中下旬,国产矿减产逐步加剧。总体来说,在需求、心态和预期的多重压力下,11月份铁矿石市场单边下行并未止稳。

   11月份铁矿石进口量环比上升 港口库存再上9000万吨

   1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8213万吨,环比增加661万吨,增幅8.8%。另外11月末我国42个港口铁矿石库存达9007万吨,环比增长501.3万吨,增幅5.9%,是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突破9000万吨关口。据了解,我国铁矿港口库存仍将不断小幅增加,供应压力也将由此加重。

   原矿产量继续下滑,矿山开工下降加剧

   11月份我国原矿产量继续下滑至1.17亿吨,环比下降6.2%,1-11月份我国原矿产量12.52亿吨,同比下降8.6%,下跌较为明显。据了解,11月中下旬矿山开工率出现明显下降,全月我国矿山开工率平均为65.1%,较10月份下降1.28个百分点。减产铁矿折合成精粉有近260万吨产能退出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国产矿开工率下滑,国内矿山企业成品矿库存相反逐步增加,其中企业库存环比增加20万左右,一减一增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国产矿企业的困境,同时也预示后期国产矿将再度面临停产潮。

   12月份铁矿价格阶段性底部震荡

   12月份钢厂亏损不断加剧,生产检修增多,而铁矿石供应仍呈小幅增加态势,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致使港口铁矿库存回归9000万吨以上,铁矿价格短时的震荡将受到高库存的限制与打压,但低位又受到处于边际成本矿山支撑,因此12月份,进口铁矿石报价震荡于35-40美元/吨之间,受“逼仓”及市场推涨心态影响,有可能出现短时小幅反弹。国产矿将与进口矿震荡价格联动脱钩,处于弱势下行格局,并于12月下旬逐步归稳。

   从供应端看,12月份进口供应环比有望增多。由于每

   年一季度铁矿石主产国将会遭遇恶劣天气,国际主要矿山提前一个季度加大生产力度,提前发货。

   国内矿山在铁矿价格整体向下的情况下,已停产矿山不会复产,在产矿山受市场压力继续退出,12月份国内精粉产量将继续下滑。由于钢厂国内矿配比微乎其微,国内矿精粉减量很难短时间撬动12月市场的供需格局。

   从需求端看,12月需求基本维稳。临近年关,各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但处于生存本能,年前部分钢厂必定会继续坚持生产,预计1月份钢厂将出现减/停产潮,12月份矿石需求基本稳定。

   仅从供需来看12月铁矿价格继续趋弱,至12月初62%铁矿价格跌破40美元/吨,接近国外大型矿山的边际成本,因此在当前阶段矿价有一定支撑,外加连跌期货1601近月合约交割在即,空方前期过度打压致使手中缺少现货筹码,因此或再现今年4月上旬“逼仓”现象,从而使12月中下旬铁矿价格出现一波背离市场的反弹行情,但幅度与时间有限。

   炼焦煤

   11月份炼焦煤价格延续下跌

   国内焦煤市场总体保持承压态势,价格延续下跌格局并于11月末逐步归稳,但成交气氛仍不旺。目前下游钢-焦产业链表现疲软,致使价格持续下跌,至11月下旬跌势放缓,同时在雨雪季节来临的情况下,有一定补库需求。多家钢厂和焦化厂反映其正在与山西焦化谈价,价格下行幅度尚难以确定。其中沿海地区焦煤跌幅不及焦炭且国内煤相对进口煤价格依然偏高,市场对后期价格依然看跌。

   需求减弱,焦煤进出口量双降

   11月份炼焦煤进口量环比继续下降。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进口炼焦煤407万吨,环比下降1.9%,1-11月累计进口量为434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4956万吨减少616万吨,降幅达到12.4%。

   供给过剩,产量继续低位震荡

   尽管煤炭价格经过持续下行逐渐接近成本线,但煤炭生产企业普遍负债率较高, 企业财务成本占比大,即使亏损也不愿减产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致使行业竞争加剧。10月份炼焦精煤产量4110.98万吨。目前大型煤企炼焦精煤价格下跌趋势明显,不过成本较高或资源条件较差的焦煤已经价格十分低廉。后期,不排除部分资源条件较差、成本高企的煤矿退出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企业很难真正退出市场,产量下降仍将一波三折。

   需求低迷 , 12月焦煤价格继续下行

   12月份炼焦煤市场仍将面临需求低迷和供给过剩两大难题,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目前钢厂亏损严重,减产同时继续压低成本,因此对于优质焦煤采购意愿不强,造成部分煤矿库存高企,后续降价预期强烈。与此同时,精煤价格不断下跌,令洗煤厂生存艰难,随着精煤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更多洗煤厂的退出会对上游原煤价格形成市场压力。由此来看,12月份炼焦精煤市场价格维持下行趋势,优质品种焦煤溢价减少。

   焦炭

   焦炭需求低迷,价格继续回落

   11月份供应过剩局面难改,出口难以缓解国内供需压力。独立焦化厂产销压力倍增,资金周转困难。部分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独立焦化厂自行停产关闭,预计全年约1900万吨焦炭产能停产淘汰,但相对国内6.5亿吨的焦炭产能占比较小,焦炭产能仍过剩。继7月份钢厂明显检修后,四季度钢厂在价格持续低迷、资金压力增加及利润降幅明显扩大的制约下,再次对高炉焖炉检修、对产品生产线检修,导致焦炭需求减少。另外钢厂为降成本,焦炭采购指标略有下降,压低实际采购价格。焦化厂实际供应并无明显减少,焦炭价格难有回暖,11月份焦炭价格继续以回落为主。

   出口增加未能缓解国内需求压力

   国内焦炭价格继续下跌趋势,焦化厂在内销压力增加,仍选择出口来缓解销售压力,11月份焦炭出口环比增加。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焦炭出口量为84万吨,环比增加7万吨,增幅9.1%%。1-11月份出口焦炭840万吨,同比增长12.1%,出口均价较低。

   价格需求双压,日产量继续下滑

   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焦炭产量3666.1万吨,环比下降1.4%,同比降幅9%,11月份日产量为122.2万吨,环比上涨1.9%。1-11月份产量为4.1亿吨,同比下降7.8%。11月份焦化企业将面临钢厂减产带来的需求下降等问题,焦炭产量仍将保持低位。由于原料跌幅有限、下游需求萎缩、下游化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焦企亏损严重,产能利用率较低,产量同比降低。从日均水平来看,1-11月份焦炭日均水平在123.45万吨,较2014年130.2万吨的日均水平下降5.2%。

   需求萎缩、供应过剩,焦炭后市悲观

   受经济增速放缓、终端需求持续萎缩制约,钢材价格继续保持低位回落态势,钢厂已陷困境,部分钢厂开始检修、焖炉。继河北地区钢厂高炉检修增多后,华东、西北地区同样传出国企同时关停高炉的消息,焦炭实际需求继续萎缩;加上钢材价格持续弱势回落,钢厂打压焦炭力度不减。12月份,焦炭供应仍较宽松,需求减量更加突出,焦炭供需矛盾难解,12月份焦炭价格整体仍以下行为主。

   废钢

   11月份废钢市场继续下滑,且下滑跌幅较大,市场心态偏差。进入冬季,钢铁市场进入传统淡季,成交不畅促使成材市场连续下滑,钢矿齐跌致使废钢难受支撑;同时钢厂减产/停产增多令废钢需求再受打压, 11月份价格继续大幅下跌。

   进口量持续下降,其他粉碎料占比持续居高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口废钢17.7万吨,环比增加8.6%,同比下降9.2%。前11个月我国废钢累计进口量为212.7万吨,较上年同期的234.2万吨同比下降9.1%。据了解,11月份进口废钢仍然主要来自于日本,进口品种仍以其他粉碎料为主,达16.6万吨,占当月进口量的93.7%。

   供需双减,废钢价格继续震荡

   进入12月份市场终端下游需求依旧疲软,大型钢厂由于减产、限产等问题对于废钢原材料需求仍在下降,其月度采购计划减量明显,多数废钢贸易商由于中间利润不足减量操作明显,市场资源流动性愈发不足,市场采购、销售两端均出现难度,因此短期废钢铁市场价格行情或呈现微幅好转。但从终端需求角度来看,钢材价格实际需求不足,阶段性价格反弹难以为继。短期内废钢价格仍将继续处于阶段性震荡走势。

   (胡艳平 刘智毅)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1997-2011 世界金属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