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顾了首钢总公司迁顺产线、京唐产线、首秦产线近五年来的炼钢技术创新进展。在过去的五年里,首钢优化了KR铁水脱硫工艺,理顺了“KR 转炉 RH 连铸”流程生产低硫钢工艺,围绕转炉进行高效低成本脱磷、控制增氮的工艺研究;开发了SGRS工艺及倒角结晶器技术,进行了高拉速连铸工艺研究,实现了SPHC钢种的拉速从1.7m/min提高到2.5m/min,浇铸IF钢的拉速从1.5m/min上升到2.0m/min;开发了厚板坯防窄面鼓肚技术,保证了400mm厚连铸坯的质量控制。
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从以棒、线材为主的产品结构逐渐过渡为以薄板、中厚板为主要产品的产品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以迁顺产线、京唐产线、首秦产线为主要板材生产基地的钢铁综合企业,其中迁顺产线与京唐产线以薄板为代表,首秦公司以中厚板为代表。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首钢炼钢系统在迁顺、京唐、首秦三地产线进行了系列技术开发,实现了首钢炼钢系统的技术创新。
1KR法生产技术创新
从2006年迁钢公司建设第一台KR至今,首钢已经投产运行了7座KR,分别设置在京唐产线与迁钢二炼钢。由于京唐采用“一包到底”工艺,KR脱硫前铁水温度平均在1380℃以上,为铁水脱硫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学条件,但是由于高温直接影响KR搅拌头的寿命,为此,对搅拌头的材质进行了优化。采用 Al2O3-SiO2材质的搅拌头,同时加入配料提高其抗热震性能,并对搅拌头的尺寸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搅拌头尺寸与铁包尺寸的比例,由于搅拌区域的增加,降低了搅拌速度,搅拌头寿命可以达到350炉次以上。不仅避免了高温下高速旋转对搅拌头寿命的影响,同时由于高温铁水和搅拌面积的增加,实现在8min以内,铁水硫含量能够稳定控制在平均0.0009%。同时,在KR处理结束时,采用侧吹氮气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彻底扒渣,扒渣时间能够控制在2min以内,扒渣亮面控制在90%以上。
由于KR工艺的开发优化,结合出钢预精炼工艺,即通过出钢大渣量、强搅拌达到精炼效果,实现脱硫、降氧功能,在京唐和迁钢二炼钢开发了超低硫钢的低成本生产技术,实现了“KR(侧吹扒渣) 转炉精料 出钢预精炼 RH CC”工艺生产硫含量≤0.0030%钢种的技术,经过KR处理后,铁水硫含量能够控制在平均0.0010%,经过高效扒渣和转炉精料,终点硫含量控制在平均0.0031%,出钢采用预精炼技术,将硫含量稳定控制在0.0030%以下。
2 “全三脱”工艺技术
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全三脱”工艺存在脱磷结束出钢热量损失,因此,在脱磷转炉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半钢磷含量,同时需要保证较高的碳含量,以保证脱碳炉足够的热量。因此,在脱磷转炉生产过程中,开发了以降低枪位、提高供氧强度、提高底吹强度为核心的高效脱磷保碳工艺,脱磷转炉终点磷含量≤0.030%,同时,碳含量稳定控制在3.0%以上,由于搅拌强度增加,脱磷转炉的终渣FeO含量80%左右控制在15%以下。强搅拌条件下,炉渣TFe含量降低的炉次脱磷率较高,在脱磷结束时,炉渣FeO含量平均控制在12%,降低了钢铁料消耗。
为了保证脱磷效果,脱磷转炉终点的温度需要控制在1360℃以下,如果在脱磷阶段采用的炉渣碱度过高,炉渣难以充分熔化,需要控制炉渣的碱度在1.8-2.2之间。为此,开发了脱碳炉渣在脱磷炉回吃的工艺,脱碳炉渣通过回收筛选后加入脱磷炉不仅可以作为冷却剂使用, 同时可替代部分白灰, 减少辅料消耗, 还可促进成渣加快脱磷,脱磷炉石灰消耗平均降低2.5kg/t。
对于“全三脱“工艺的脱碳炉吹炼,由于其渣量少,吹炼过程钢水金属喷溅、返干更难于控制,渣量对钢水面的覆盖会产生一定的裸露,钢中氮含量会高于常规炉次。为此开发了脱碳转炉留渣操作,同时脱碳转炉使用全程底吹氩模式,转炉出钢后钢水氮含量稳定控制在0.0015%以下。
3SGRS工艺技术
为了降低转炉炼钢生产成本,减轻转炉生产环保压力,从2010年首钢总公司开发了“留渣 双渣”氧气转炉炼钢新工艺(SGRS),在迁钢公司5座210t转炉和首秦公司3座100t转炉炼钢生产中应用。
该工艺的核心是在脱磷阶段实现高效脱磷,使铁水中的磷尽量进入炉渣,并且在脱磷结束时倒出高P2O5含量的炉渣。如果不能快速足量倒出脱磷炉渣,不仅不能起到排除高P2O5炉渣实现脱磷效果,而且也会导致转炉冶炼过程炉渣量增加并逐炉蓄积,最终导致循环生产失败。为了保证快速足量倒渣,必须保证炉渣的黏度降低,为此,需采用低碱度炉渣,炉渣碱度控制在1.3-1.5,同时配合快速摇炉操作,倒渣量达到60%以上,实现了SGRS工艺的顺行,但是与传统工艺脱磷阶段采用大量石灰脱磷相比,采用SGRS工艺在脱磷前,炉渣已经含有1.5%以上的P2O5(上炉留渣的原因),同时,由于不得不采用低碱度炉渣以保证顺利倒渣,因此脱磷条件恶化。为此,打破了传统工艺必须采用高碱度炉渣脱磷的理念,在脱磷阶段采用低枪位(较传统工艺降低100-200mm)、高供氧强度(>3.0)创造良好的脱磷动力学条件,实现了低碱度炉渣脱磷,脱磷结束时,脱磷率达到65%以上。采用SGRS工艺后,转炉炼钢石灰、轻烧白云石消耗与炉渣排放量分别降低45%、35%及31%以上。
4非金属夹杂物控制技术
在以管线钢、高强钢、车轮钢为代表的热轧钢种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B类夹杂物是影响钢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钢的超声波检测、抗撕裂性能甚至焊接性能。而随着用户使用要求的提高,对B类夹杂物多采用“≤2.0级”的控制标准,甚至要求“≤1.0级”标准。
由于夹杂物的粒径与数量与钙处理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生产过程中,一般通过在连铸前静置或软吹,使夹杂物尽量上浮来降低铸坯中夹杂物的数量和粒径。但是,由于受生产组织和温降的影响,夹杂物没有足够的时间上浮排除。
生产中为避免B类夹杂物超标,对B类夹杂物的控制措施进行了优化:由以往侧重在钙处理后钢液中去除低熔点CaO-Al2O3夹杂物,转变为强调在钙处理前钢液中去除CaO-Al2O3、CaO-MgOAl2O3夹杂物,尤其是较大尺寸夹杂物。具体措施包括:
1)在精炼过程中采用高碱度、高还原性炉渣精炼,加强搅拌,加快夹杂物转变;
2)结合钢液中的铝和硫含量,采用动态钙处理技术;
3)延长真空处理时间,使夹杂物能够尽量上浮。
采用该技术后,夹杂物有更多的机会上浮,钢液中的夹杂物逐渐转变为以CaS-CaO为主要成分的夹杂物,夹杂物的粒径降低数量减少,夹杂物B类夹杂物“≤2.0级”的比例控制在2%以下。
5倒角结晶器技术开发
首钢公司针对角横裂控制,进行了倒角结晶器技术开发。根据弯月面附近热流密度较大,坯壳较薄时,铸坯的热收缩量加大,相应地应采用较大锥度;随着凝固进行,铸坯坯壳变厚,结晶器内部产生气隙,相应地应采用较小锥度特点开发了变锥度结晶器;为了使角部冷却比较均匀,在倒角处采用子母槽或打孔方案冷却模式。
采用倒角结晶器技术后,倒角结晶器生产的铸坯角部冷却强度减弱,角部温度明显升高。倒角结晶器矫直区入口比普通结晶器入口温度高64℃,倒角结晶器矫直区出口比普通结晶器出口温度高56℃。
配合倒角结晶器的应用,开发了针对倒角结晶器的拉速控制措施、调整结晶器镀层厚度、结晶器配水优化,倒角结晶器在线调宽及插铁板技术、倒角结晶器长寿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
通过采用倒角结晶器技术生产,铸坯角横裂纹发生率及板卷边部缺陷率明显降低,以迁钢公司为例,普通结晶器生产铸坯角横裂发生率为4.14%,采用倒角结晶器角横裂降低到0.3%以下,普通结晶器生产的板卷边部翘皮发生率为4.69%,采用倒角结晶器板卷边部翘皮发生率降低到0.4%左右,倒角结晶器生产板坯对国内钢铁企业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倒角结晶器技术开发带动了一系列其他技术的发展。
6高拉速连铸技术
高速连铸技术目的是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生产,尤其是针对超低碳钢的生产,由于超低碳钢的HOOK较深,在浇铸过程中,夹杂物容易被HOOK捕捉,造成铸坯表层2-5mm处夹杂物聚集,在轧
制后夹杂物容易暴露在冷轧卷的表面,影响表面质量。而采用高拉速连铸不仅实现连铸高效生产,也是降低HOOK影响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国外先进厂家大断面板坯连铸机的拉速已达到2-2.5m/min的水平,与国外高拉速连铸机相比,国内板坯连铸机的拉速相对偏低。为此,首钢京唐公司进行了高拉速技术攻关:
1)针对不同的拉速采用不同的保护渣,当拉速大于等于1.8 m/min时,采用较高黏度保护渣;
2)优化FC结晶器的工作参数,采用FC结晶器后,液面波动能够稳定控制在±2mm以内;
3)当拉速提高至≥2.0 m/min时,板坯窄面鼓肚明显,采用提拉速不变结晶器窄面锥度、增大结晶器宽面与窄面冷却水量和足辊水量的三个措施,增大了出结晶器后的坯壳厚度,从而增加坯壳强度,降低了鼓肚引起的液面波动,采用以上技术后,结晶器液面波动能够稳定控制在±4mm。SPHC钢种最高拉速从1.7m/min提高到了2.5m/min,浇铸IF钢汽车板的拉速从1.5m/min提高到2.0m/min。
7 400mm特厚板坯连铸技术
首秦公司400mm厚连铸机为国内第一台最大铸坯厚度可达400mm的连铸机,在投产初期,首秦400mm铸坯面临的最突出的三大问题是:窄面鼓肚、铸坯中心偏析严重、表面横裂纹发生频繁。
针对铸坯窄面鼓肚问题,开发了厚板坯防窄面鼓肚技术,对足辊区的足辊数量、排布方式、喷淋冷却做了重新设计:采用小径足辊并增加足辊数量,辊间采用密排布置方式,同时辊间相应增加了冷却水喷淋系统,经过改造彻底解决了400mm厚铸坯窄面鼓肚问题;针对中心偏析严重问题,优化了动态轻压下技术,优化后压下位置为Fs=0.6-0.95,并增加了固相区0.5mm压下量,优化后400mm厚铸坯的中心偏析程度由C类1.5级提高到70%以上C类0.5级;针对铸坯表面横裂纹的问题,全新开发了厚板坯特有的半干法浇铸工艺,二冷比水量从0.65L/kg降为0.3L/kg,新工艺的应用使铸坯表面横裂纹发生率由初期的10.5%降低为1.3%,表面质量大幅度提高。(李海波陈斌 季晨曦 刘洋 高攀)